10月18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122cc“昆仑人文讲坛”第二季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关于“新解读”的种种: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的学术方法简介》在新文科楼518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何浩担任主讲,太阳成集团tyc122cc胡昌平教授主持,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何浩首先介绍了“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读书会于2011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者发起成立,是一个以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师生为主的不拘泥于学科的历史研习团体。为什么会以“当代中国史”为主要研读内容?紧接着,何浩以丁玲为切入点,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十几种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著作、教材,结合《论丁玲小说的历史贡献》《论丁玲的小说创作》《丁玲不简单》等研究,阐释丁玲与现代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密切关系,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座中,何浩就“新解读”的“新”作了详细讲述。其关键在于“以人解人”,要理解丁玲及其文学,就要将其放在历史背景中,要以历史中的“人”解读历史中的“人”。他强调,新解读拓宽了研究视野,为文学打开了历史、思想、社会等多个研究维度,形成了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社会·历史·文学》是读书会核心骨干成员的第一部自选文集,旨在重新回到产生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历史现场,对历史中的“人学——文学”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

胡昌平教授对何浩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他认为文学对人而言是非常独特的,读文学就是理解人,通过文学可以洞察自身生命中的潜能和空间。他指出新解读对我们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启发,他期待在座师生关注新解读。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文/李雪荣 摄/王思远)